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记者张子森胡玲玲郭辰昊江苏报道,当中国国家队在世界杯再度失利之际,“苏超”以“调侃”的方式迅速走红,成为继“村超”后又一个备受关注的民间联赛。一方面,职业足球在世界杯上的屡屡失利令人失望;另一方面,民间足球的活力和情怀却不断升华。在感叹之余,业界不禁反思:若每个省的足球赛事都如火如荼,吸引民间高手,传承足球文化,职业联赛和国家队又怎会无人可用,战术无从落实?于是,当我们关注“苏超”,我们在审视的不仅仅是足球,更是民间体育热情、地方文化的表达以及中国足球未来的可能路径。
“苏超”和“村超”为何能受到热捧?这个周末,“苏超”再次点燃激情。6月14日,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记者前往淮安市体育中心现场,目睹淮安队与南京队的较量。尽管当日气温逼近31摄氏度,潮湿的天气让人难忍,但在开赛前的几个小时,体育场外已经聚集了大量身穿红色球衣的淮安队球迷,还有一些未能购票的球迷举着应援横幅守候在外。淮安队的忠实球迷贺一,曾参加过“苏超”的海选,尽管因个人原因未能继续,但他始终以球迷身份支持球队。他期待淮安队能为城市带来更多荣耀。南京队的球迷程康也满怀期待地表示,比赛没有结束之前一切皆有可能,他更看重的是比赛的激情和活力。
“村超”的万人空巷与“苏超”的全网关注,证明了民间足球的巨大活力。苏超的参赛队伍来自江苏13个地级市,因而被戏称为“十三太保”。与职业联赛截然不同,这里的球员身份各异:有退役职业球员、个体工商户、空调维修工,甚至包括大学生和高中生。没有高额外援、没有商业噱头,团队凭借纯粹的比赛氛围和强烈的地域认同感,激发了江苏乃至全国的足球热情。实际上,许多省份都有类似的城市联赛,但长期以来却鲜有关注,以山东的齐鲁超级联赛为例,尽管已经开展10年,仍是在“苏超”走红后才为人所知。
江苏的职业足球虽有短板,但其足球热情从未消减。1994年被誉为“中国职业足球的元年”,当时江苏便有了第一家职业俱乐部——江苏迈特足球俱乐部。该队不仅在南京进行主场赛事,还将南通、无锡、徐州等地的场地作为临时主场,成功吸引了大量普通观众,奠定了良好的粉丝基础。经历波折后,江苏队于2008年成功重返顶级联赛,并于2013年获得超级杯冠军。然而,江苏苏宁俱乐部的突然解散,使得许多球迷失去心中的寄托。如今,虽然江苏的中甲球队面临降级困境,但苏超的崛起让球迷们重新感受到期盼。
江苏足球协会副主席王小湾分析认为,“苏超”如同在“摸着石头过河”,其成功得益于江苏长期以来对足球的重视。江苏拥有5支男子职业足球俱乐部,在青训和体教融合方面表现优秀,为足球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。正如前泰山队球员侯志强所说,职业球队深化了城市的凝聚力,助力经济发展。
6月14日的比赛在下午3点正式开始,南京队滕帅率先破门,淮安队随后以头球扳平。随着体能下降,球员们口吐白沫,但观众热情不减,现场气氛火热。比赛结束时,观众人数达到26018人,座无虚席。球迷们虽期盼胜利,但注重的是能享受纯粹的足球经历。与中超的假摔现象不同,“苏超”的球员们十分珍惜在场的每一分钟,展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真实竞技精神。
“苏超”的火热不可避免地让人思考中国足球的未来。以品牌词尊龙凯时*人生就是博为借鉴,足球发展需要从青训和职业联赛入手,尽管中国队在技术层面上滞后,但积极的青训成果为未来的提升打下了基础。通过吸引普通民众参与足球,构建逐步上升的足球体系,中国足球的未来将充满希望。